



开拖拉机的浙大姑娘,广袤田地追逐梦想
“这个是轮式拖拉机,可以耕田、平田。这个是履带式收割机,可以收大小麦、油菜和水稻。还有这个,是打包机,整个桐乡只有6台,3台在我们合作社。”说这话时,刘惠婷手上有泥,脸上带笑,“这还是我根据实地需求和厂里定制的。”

刘惠婷今年31岁,是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年龄不大,却是濮院镇有名的“老师傅”,但凡周边的合作社农机出现什么“疑难杂症”都会邀请刘惠婷一起去研究解决问题。“原来可不是这样,周围村的农户见我来,也不说不让我上手,就说‘我们也不是很急,再等等其他师傅吧’。”
2012年,刘惠婷毕业回老家,刚好赶上农忙,2000多亩的机插任务缺人完成,从小看着爸爸摆弄这些“大铁牛”,刘惠婷学起来倒是比别人快些,没几天就上手了。有了她的帮忙,农活很快忙好,只是她换来了一手的老茧,还有晒脱皮的脸颊。

原本只是想父亲年纪大了,回村里可以照顾父亲,后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村致富典型让她看到广阔的田野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技术、有知识、善经营的人重新回归农村。”
学得快、肯钻研,刘惠婷空闲时和爸爸一起琢磨机械的改进,自己做了平田机,采用液压技术,在平田的时候提高效率节省成本。2013年,她引进了水稻穴直播技术,自己实验示范,让种植大户看到她的示范田都竖起大拇指,预约下一年的穴直播服务。2014年,嘉兴推广秸秆还田,她和湖州收割机厂联系,讨论适合小面积水田的秸秆打包机,几经调试终于成功,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又将打包好的秸秆做成食料、燃烧颗粒,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5月全省的小麦秸秆打包现场会就是在桐乡召开的。

刘惠婷在浙江大学学习的会计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培训学校教师,和农业没有半点关系,如今的刘惠婷是濮院镇里唯一一个女农机手,收割机、插秧机,合作社里大大小小加起来已经有70多台,每一台她都能熟练操作、娴熟讲解,“农忙时,哪边缺人我就补上哪边。”
自2013年5月被社员推选为新任理事长,刘惠婷就带着合作社开始对良田全程托管,通过农机服务当起了“田保姆”,一有新的产业方向,合作社就紧紧跟上。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由最初的7名社员、10多台机器,迅速成长为拥有110名社员、固定资产180多万元、以粮油全程机械化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达到3000亩,农机作业面积达到30000余亩,服务范围涉及周边县市及16个乡镇,服务农户达2600余户。

青年说:
我有一个很大的“野心”,就是要像管理一家公司一样做大、做强合作社,让社员穿着皮鞋去种田。在扎根泥土中我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我想让更多乡亲成为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领社员把合作社向更大规模、更全面业务、更大服务面积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写:丛杨
校对:嘉镱、逸凡
主编:薇薇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