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榆林市榆阳区的田野上,拖拉机的轰鸣声响彻田间。而这些忙碌着的农机,都是被“手机”召唤来的。近日,榆阳“智慧农机”小程序上线,和城里打车一样方便,农民用手机发布订单后,附近就会有农机手接单,并根据需求上门提供服务。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治沙成功后,广泛种植根系发达的马铃薯以固定土壤。每到马铃薯的收获季,拖拉机也变得抢手了起来。
马铃薯从种植到收获,大概需要五种类型的农机,如果全部购买,对农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从六年前开始,榆阳区就开始成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机共享。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农忙季节,农民找不到闲置的农机,农机手找不到需求的情况时常发生。

但现在,情况得到了缓解。68岁的王虎虎是当地农机合作社社长,社里一共有80台农机,王虎虎表示,“以往都是通过亲戚和熟人介绍客户来,有了这个平台,有更多跨区域的农户找上门,闲置的农机也被有效利用了起来。”

产品经理申建梅向笔者展示了“智慧农机”小程序,界面和网约车平台类似,但是新增了拖拉机种类和需耕种土地面积的选项。
为了让不识字的乡亲们也能方便的使用,“智慧农机”还支持使用语音和电话直拨的方式呼叫农机。

上线一周左右,王虎虎就已经接到了20多单生意。服务的农田面积有数百亩。“现在连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利用了起来,而且明码标价,对于农户和农机手来说是双赢。”
这是互联网与农业的奇妙相遇,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