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的水稻田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的指挥下,多辆无人驾驶拖拉机田耙飞转,不一会就完成了土地耕整。随后,无人驾驶变量施肥机在空中不断穿梭,顷刻间便完成了农药喷洒工作。这是发生在黄埔区春耕备耕会现场的一幕,这种动动指尖就能完成耕种的智慧农业模式让人大开眼界。
3月9日,黄埔区政府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在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举办广州市2021年春季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暨黄埔区春耕备耕现场会。
?科技助力
黄埔奏响春耕进行曲
今年的春耕备耕会“科技范”十足,特别是现场展示的无人驾驶农机耕作、植保无人机精准植保等无人智慧农业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今天采用的无人机变量施肥,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可以对农作物‘察言观色’,快速获知农作物生长的营养丰缺情况,根据作物的长势不同控制施肥量。”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周志艳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匀、用量更精准。
一直以来,黄埔区高度重视科技引领,把科技农业定为黄埔农业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动科技强农、科技兴农。
“黄埔区农耕用地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农耕的质量和产量。”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陶风介绍,黄埔区正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科技种田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
今年2月,黄埔区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黄埔区“无人农场”。从水稻播种、施肥、喷雾、收获等全过程无人化,努力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无人农场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全天不间断作业。”罗锡文举例说,过去犁地,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一个劳动力和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地,而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50亩地,3个小时就可以翻整好,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去年罗锡文院士团队发现,相比当地传统施肥方式,在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比例高达10%。
同时,黄埔区正在加大农业补贴扶持力度,水稻种植补贴在市级基础上额外增加每造每亩800元,该标准居广州市水稻补贴前列。其次,由区财政全额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进一步农户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科技+旅游迳下网红村吸引八方客
看着田地里一片热闹的场景,望着远处的花海竞相开放,龙湖街迳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伟辉感慨道:“这座传统的农耕村庄已经实现了蝶变。”
此次春耕备耕会选择在拥有“广州市美丽乡村”、2020年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美誉的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举行,正是因为它黄埔区打造特色精品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最佳示范之一。
迳下村,一座以农为根、与生态相融、实现产业升级的村庄,不久前它还是另一番模样。处于黄埔区北部山间的迳下村是区最偏远的村之一,村路狭窄,村居破旧,垃圾杂乱堆放,田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村民收入只能依靠每年两季的稻米。
2020年,有关方面按照“ 一带四区八站多节点”规划建设思路,精心打造迳下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依托山、水、田等原生态资源,以岭南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以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核心,建设了一个“ 高科技农业 + 文化体验 + 创意教育 + 养生度假”,宜游、宜乐、宜居、宜养的岭南田园综合体。

“科技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能不断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在实现农业增效的同时也促进农民增收,在增进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黄伟辉表示。
示范带动黄埔乡村振兴进行时
近年来,黄埔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建设和“四个万亩”示范点创建,带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以莲塘、洋田、迳下、麦村等特色精品村创建与提升,促进全区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以党建引领和洋田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促进农村基层管理规范、高效、有序;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
据悉,2020年,黄埔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创近16年来的最高增速;行政村100%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和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迳下村、麦村村及大吉沙岛春节期间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受到市民的热捧。莲塘村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洋田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广东省文明村镇”,迳下村、莲塘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文: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徐洁芹 曾妮